非遗,打开乡村的N种方式

栏目:文化资讯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1834   作者:柳暮雪    发布时间:2022-07-02 11:36   

遗产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洗涤,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记录历史,反映生活,也承载着人们的经验,智慧和共同感受资料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产业赋能和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江苏拥有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无形资源,数量居全国之首很多散落在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岁月的锤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和激活,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南京织锦,曾经作为皇室专用物谁能想到,二十年前,淮安涟水县姚宏镇的一个农村男孩,把南京的织锦技艺带回了家乡,并依靠这种南京技艺带领乡亲们致富

从2002年的3台织布机,到如今的80多台织布机,淮安市级非遗项目云锦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广社的企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云锦产学研基地。

1992年,高考落榜的刘光社跟随本村18名青年男女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工作当他看到明亮的云和多彩的云锦时,他立即被打动了

织锦工艺复杂,两个熟练的织锦工一天能织出五六厘米有些徒弟坚持不下去,迅速跳槽但刘光摄能吃苦,能保持心态云锦编织有100多道工序,他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和研究,认真跟随师傅学习了8年刘广摄心里明白,学好织锦这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办一家织锦厂

2001年春节,掌握了织锦技艺的刘光社和妻子徐海梅辞掉了工作,带着积攒的20万元回到涟水县姚宏镇李庄村,创办了织锦厂。

我第一次回家创业的前三个月,没有吃一顿及时的饭,没有睡一天觉,一下子瘦了十斤刘广摄说,在苏北一个没有织锦基础的村子里办一个织锦厂太难了没有挂毯机,我请了两个会做木匠的亲戚,按照自己的比例模型,用自己的树做了八张挂毯,如果没有厂房,就在自己房间安装挂毯机,如果没有原料,找南京云锦研究院帮忙

如今,刘光社创办的涟水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云锦生产研发基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267项,著作权登记300多项企业拥有厂房6800多平方米,织锦机80多台,带动当地230多名农民进厂就业刘广摄说,创办自己的云锦厂,一是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带动村民致富我厂里的员工基本都是附近的农民当他们忙的时候,他们在家工作他们不忙的时候,就来织锦

依靠非遗技艺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广大农村不断上演——

细细的丝线穿过绣花针,灵巧的手指上下翱翔...刺绣室里,莫正和刺绣姑娘们一起刺绣,和父母聊天,窗外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

扬州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莫,在扬州宝应鲁垛镇也算是名人了十几年来,她用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带领鲁垛镇3000多名姐妹脱贫致富

上世纪80年代的鲁垛镇,湖泊密布,河流纵横,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我们水乡人又穷又怕就算扎破手指,也要为乡亲们绣出一片脱贫致富的新天地当时父亲在耳边的反复唠叨,让莫放弃了酒店管理专业,回到家乡宝应县鲁垛镇,接手了父亲创办的宝应县刺绣厂

当你真正拿起绣花针时,你知道它有一千磅重莫原华每天经常熬夜到半夜,即使手被扎破了,也要咬牙坚持练习劈丝,我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再分成4,8,16根,直到128根,每天埋头至少15个小时

伴随着刺绣技艺的不断提高,莫的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订单源源不断当事业越来越好的时候,莫注意到,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女人在家的时间更多了如果留守妇女一起加入刺绣队伍,不仅能帮助她们增加收入,还能培养出更多随机针绣的无形人才岂不是两全其美因此,莫原华挨家挨户地为他们做思想工作她创办了乱针绣技艺培训学校,开办了乱针绣技艺免费培训班,还经常邀请苏州,常州等地的刺绣大师传授技艺

2000年,我们绣娘的工资是1500元,而当时的医生和老师只有800元村民们没想到,学习乱针刺绣不仅能让他们有时间照顾家人和孩子,还能挣钱,于是纷纷加入刺绣队伍

我帮了他们,他们成就了我最让莫感到欣慰的是,乱针绣不仅帮村民们赚到了钱,还为他们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村民的精神状态明显不同大家坐在一起边绣边聊,是一种很幸福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农村妇女可以通过工作找到自己的价值

莫的大弟子吴雪莲患有家族性佝偻病她没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了莫原华亲自教她刺绣技艺现在年收入5万多,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她生活得很幸福川妹子陈晓华成为一名心灵手巧的绣娘后,她家不仅翻了一大片楼,还自己办起了添彩绣园作坊,销售额超过百万元由此,针线刺绣产业成为了鲁垛镇的致富产业目前,鲁垛镇有30多家乱针刺绣企业和作坊,拥有15名省刺绣大师,省名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销售额过亿元

莫原华说,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鼓励和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农村发展

令人印象深刻,解锁新的游戏。

6月的一个周末,太阳有点热,江宁湖畔的千家渡非物质文化村游客络绎不绝伴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于大芹和她的姐妹们兴奋地伴随着音乐摇晃着旱船,载歌载舞,谈笑风生,再现了古代湖熟渔民的丰收景象

今年55岁的俞大勤是钱家渡这一带的名人,也是湖船的传承人十几年前,于大秦被湖上的船艇表演深深吸引,拜师学艺从此,他与这份遗产结下了不解之缘湖船表演是植根于传统生活的民间艺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2008年被列入江宁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几年,于大勤和姐姐们经常跑来跑去,到处演出,既当演员,又当搬运工

去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一项创新工作——为非遗景区设置无限空间第一批25个试点站点设立,当地很多非遗站点进入钱家渡村,于是俞大勤和他的姐妹们有了固定的表演舞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从城市来到农村,体验乡村风光和风土人情于大勤的湖上船艇表演最吸引人舞台上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许多游客争相与他们合影看到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这条流传了几百年的船,俞大秦由衷地感到高兴有了演出,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补贴更重要的是,船上有观众

湖熟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在湖熟街道辖区内,省,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30个,犹如珍珠散落在乡村之间怎么把珠子串成链子除了引入非遗表演,千家渡还精心设计了村里的非遗旅游线路,将非遗融入到吃,住,行,购,娱的方方面面,常态化推出非遗表演,非遗小吃集市,非遗小屋,试图将游客浸泡在非遗情境中

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首席专家季中阳表示,钱家渡非物质文化村正是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景区的内涵,也解决了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所有的食材都准备好了,店铺也已经包装妥当刚喘口气,食客陆续上门80后老板小雄一直很忙

小雄是张家港市凤凰镇唐爽村肖家巷人之前在南京上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成家本来小两口是在南京创业的,但是大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所以小两口决定换个活法我们喜欢慢一点的生活节奏,又正好老家凤凰镇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就回老家开了一家农家乐2012年,小雄和丈夫带着孩子回了老家,翻修了30多年的老房子肖家巷第一家农家乐——河阳鱼府正式开业

杨是什么意思外地人经常来问小雄,她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她自豪地说:凤凰镇是河阳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孕育了国家级非遗河阳民歌和河阳画卷很多人听了我的介绍后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酒店回头客也很多

小雄所在的张家港凤凰镇,古称河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里的风景很好,但只能吸引附近的居民相比其他大型景区,吸引人的亮点不够张家港市凤凰镇唐爽村党委副书记朱绍成回忆,2017年,村里以非遗为主线,从农家乐入手,发展旅游,将河阳宝卷,菊花酒等18项风味,口感俱佳的非遗项目融入到村子的每个角落

非遗和旅游的结合,既能传承我们这里的特色文化,又能打造我们自己的名片2020年,肖家巷被评为省级特色农村2021年,肖家巷所在的张家港市凤凰景区被授予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旅游体验基地前来参观的游客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50万人

络绎不绝的游客给肖家巷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张家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庄豆腐干的制作技艺,一度因产量低,附加值低而难以独领风骚现在,老豆腐家庭作坊已经成为一家集展示,展销,体验为一体的非遗体验店豆腐店的老板,村民薛有弟,脸上总是挂满幸福的笑容做生意虽然辛苦,但收入比在工厂打工高,而且豆腐干根本卖不出去村农家乐,文创产品,民宿,双创中心的就业大门已经向村民敞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肖家巷的非遗产业已经吸纳了当地及周边村镇200多名农村人口就业他们中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制作的中年人,有做导游和讲师的大学生,也有在网络名人中拥有咖啡店的年轻人非遗已经成为肖家巷村旅游发展的新支点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衣食住行与非遗串联起来,给游客更好,更多的体验朱少成说

创新,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

非遗文化离不开传承,传承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流入一些热爱非遗的年轻人不断探索创新,让很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进而被重新欣赏和接受

张家港市后塍街道冯庄村的一个院子里,传来阵阵弓弦声——这是第六代手工棉絮传承人,海归大师蒋小东的作坊。

1987年,蒋小东出生在一个种植棉花的家庭弹棉花也是遗产没错蒋小东的祖先在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玩棉花,他的母亲黄翠苹是第五代传承人几十年前,弹棉花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当时人们盖的是手工制作的被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工艺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蒋小东从小看着母亲做被子,但他不知道传承弹棉絮的技艺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蒋小东出国留学,成为堪萨斯大学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光伏公司做营销总监结婚生子后,蒋小东每天晚上都和妈妈做的被子一起度过,逐渐体会到了这项技能的温度

2018年底,蒋小东开始和妈妈一起学弹棉花,熟悉被子制作流程2019年,他将母亲的作坊注册为暖被,开始了手工棉絮的品牌运营不到一年,暖被销售额突破两百万元

使用弹性绳振动和打开棉纤维,用这种技术制成的被子具有更大的储热空间和更强的耐用性,触摸起来感觉不一样这么好的东西肯定会有市场的在蒋小东看来,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勇于在市场上打造品牌我们年轻人的创造力可以给传统工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2020年,一款取暖被进驻网购平台以前只是卖给村民和周边亲戚朋友的被子现在依托网络,销往北方黑龙江漠河,南方海南三亚蒋小东还自带被子,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鹿,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蓝染手工编织合作,打造兼具文化传承与时尚的非物质床上用品

不断增长的销售量也为村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所有供暖房共有12名老艺术家,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也有刚退休的再就业的乡亲手艺人一个月大概6000—7000元,在村里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植根于农村的无形技艺,其实并没有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消失更多热爱文化,擅长设计,懂得市场的人应该加入进来,让非遗展现出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蒋小东觉得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非遗的魅力一直都在,只是他需要用时代的眼光去寻找更多的开放方式

一个小面团可以做成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表情各异的佛教人物,孩子们喜欢的冰墩...由于李子怡和他母亲的改进,面塑工艺品具有不发霉,不开裂,可以长期保存的特点面塑不仅可以做成观赏工艺品,还可以成为具有实用功能的胸针,年轻人喜欢处理的盲盒等

22岁的李子怡是一名00后,非遗面塑技艺的传承人她的母亲朱月香是家族面塑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记得妈妈子怡2岁的时候,和妈妈坐在活动现场,兴致勃勃地玩着面团在李子怡的记忆中,面人是他从小到大的好朋友高考志愿填报后,李子怡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在老师的建议下,她把面塑技艺做成创业项目,参加创业比赛2020年,还在读大二的她和同学成立了徐州紫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决心用年轻人的力量把这项面塑技艺传承下去自公司成立以来,已培训了45名大学生和38名来自农村的妇女成为非遗教师,让她们学会技能后,成为他人的老师,像蒲公英一样传播面塑技艺

疫情过后,很多活动无法在网上开展,年轻人灵机一动,决定进军电商可是,当别人推销产品时,李子怡和他的朋友带来打包的非遗扩展手工体验课,来自农村的非遗老师也能在电商找到自己的课李子怡介绍,目前,网络课程的销量已经达到6.5万次左右,有超过43万个赞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还是00后的孩子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都可以成为非基因遗传中最有生命力的成员农村的舞台很广阔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很荣幸,也希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毕业不久,李子怡希望自己的面塑能与香包,扎染,剪纸,陶艺等各种非物质技艺融合,打造非物质培训体验基地,甚至开发加盟店在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也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接触到农村文化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中国味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非遗,打开乡村的N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