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出海观察|本土创新药加速“出海”如何才能打造“中国好药”新模式?82个新分子首次在国内上市

栏目:民生消费    来源:东方财富    阅读量:16890   作者:如思    发布时间:2022-08-01 17:44   

国产原研药不仅可以造福更多疾病领域的中国患者,还可以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中国好药。

中国对好药的原创研究和创新,在国际上不断绽放。

GBI发布的《新药审批专题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新药审批全面提速,82个新分子首次在国内上市这是自2017年中国加入ICH以来,新药获批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药品审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将集中在2021年,自主研发新药占比高达35.8%,与进口新药持平这体现了国内企业开始创新转型的决心,并已初见成效

伴随着国内创新药物R&D实力的快速提升,药物创新优势和R&D效率得到全球认可,企业新药出海势在必行但是,出海不需要这么急只是国内创新药企在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创新药愈演愈烈的冲击下,被迫寻找新的出路和发展空间考虑到太平洋彼岸美国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想象空间,国内企业正争先恐后地将海外战略付诸实践,加速全球化进程

据西南证券报道,伴随着2017年中国正式加入ICH,许可出交易日趋活跃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公司牌照出交易149笔,其中2020年实现交易42笔,呈爆发式增长2021年,中国证照出的发展越来越好,53笔交易再创新高从靶点分布来看,PD—1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靶点,其次是BCMA,VEGF,HER2,CD19等热门靶点除了上述目标,一些创新目标,如TIGIT和SHP2,以及一些双抗体项目和CAR—T项目,也在逐步开始海外授权之旅

从截至2022年上半年的企业出海情况来看,国内药企出海之路并不平坦创新型药企如何稳步走出海之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关注源头创新

IQVIA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来,中国癌症药物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8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30亿美元,2021年其他新兴市场的总规模为120亿美元2021年,中国在肿瘤药物上的支出超过了其他新兴市场的总和,这主要是由创新疗法的加速引入,名牌药物的增加和仿制药的广泛使用所推动的

以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为例,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MET基因中切割位点的突变可导致MET第14外显子的跳跃突变,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在选择性MET抑制剂上市之前,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肺癌患者缺乏高选择性的靶向治疗药物,而选择性MET抑制剂sevotinib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成为我国罕见的靶向创新药物的重要标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肺癌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路顺教授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II期研究结果,证实选择性MET抑制剂sevotinib对MET第14外显子突变的NSCLC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路顺教授最近几天在首届MET峰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上市的临床研究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受益一个创新药物的最终成功,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成功,更是一种社会价值,那就是造福患者希望国内首创,本土研发的创新药司沃替尼尽快纳入医保范围,以合理的价格惠及罕见靶突变肺癌患者,帮助患者实现病有所医,药有所好此外,塞沃替尼目前正在进行肺癌,胃癌,肾癌的全球注册试验,这意味着国产原研药不仅可以惠及更多疾病领域的中国患者,还可以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好药

近十几年来,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对EGFR等常见靶标进行深入研究外,MET基因突变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多次临床试验,塞沃替尼显示出优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打破了NSCLC患者严重依赖进口药物的窘境这是由中国药企牵头,以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自主研发的选择性MET抑制剂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具有国际前沿治疗效果的原创好药,也为创新药‘出海’走向国际树立了标杆旅顺教授强调,中国的创新首先是机制的创新如果机制上的创新是源头创新,没有它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

但是,源头创新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对失败风险的容忍比如2021年12月,万春药业普那布林在美国上市的申请就遭遇了挫折FDA指出,普那布林提供的注册试验结果不足以证明其益处,还需要额外的对照试验来提供支持CIN适应症的实质性证据公告发布当天,受此事件影响,万春药业美股股价暴跌61%

目前很多市场化资本更愿意投资目标明确,上市快的产品其实资本和企业都不能急功近利他们应该重视R&D的长远布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投资新机制,新目标的开启,倒逼创新型药企避免同质化竞争,引导其努力向原始创新阶段发展,加强一流创新药物研发,加强国际合作避免拥挤的赛马场,专注研发尚未满足的重要品种

基于临床试验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推动中国创新——最佳国际实践》报告提出了九点具体建议,其要点包括: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投入美国NIH和NSF负责基础科学研究年度经费的60%与2017年相比,经合组织国家17%的研发投入在基础科学研究上,而中国不到5%

放眼全球市场,中国本土创新药要想在美国上市,临床试验的设计要考虑包括欧美患者,这也是影响中国本土创新药能否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百济神州泽布替尼被视为创新药出海,走向国际的成功代表之一悦泽它是百济神州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目前正在全球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

与大多数依赖CRO外包的实践不同,百济神州建立了一个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系统,以确保全球范围内的独立临床开发据百济神州披露,2021年,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实现销售额7亿元,在国内市场实现销售额6亿元美国市场销量超过国内市场,充分验证了全球市场的广阔潜力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主任医师易淑华介绍,创新药在考虑出海前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产品的市场规模,如果创新药的市场人群较小,没有必要出海,二是产品是否适合西方人,比如很多中成药,完全没必要下海,第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同质化比如一些表观遗传学的药物在西方已经很丰富了国产雪松苯胺专注于国内生产已经很不错了,这类药物完全没有必要出海

从药物本身出发,一旦确定了市场份额或市场利润,企业决定出海,就要尽一切努力遵循国外的全球临床试验研究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差,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研究设计没有捷径,进入世界也真的没有捷径必须一步一步来,才能成功易淑华说

阿尔弗雷德健康中心淋巴瘤服务部负责人Constantine Tam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设计临床试验时,研究人员或医生必须了解当地目标地区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制药公司需要清楚地了解FDA的相关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临床试验,这对于最终结果得到当地相应官方机构的认可也非常重要我们也知道,如果是全球性的实验,当然需要全球性的患者和人,需要在患者加入群体时,在设计中加以考虑康斯坦丁·塔姆教授说

国际合作

除了以临床试验为重点,以源头创新为目标,从目前的模式来看,以船出海或联手出海成为创新型药企出海的重点。

一方面,包括许可出和专利授权,中国药企将产品的海外/全球权益出售给海外企业海外企业接过接力棒,负责后续的临床研发,上市,生产和销售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应用最广泛的出海方式另一方面,是中国药企与海外药企共同开发,共享成本和收益的妥协形式,或者股权授权,销售渠道合作等,主要是通过寻找一些成熟的本土企业来实现收购兼并

日前,联想生物与让桑生物联合研发的CAR—T产品Sidaki Orense获得美国FDA批准,商品名为CARVYKTI它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的细胞治疗产品和世界上第二个批准的BCMA CAR—T治疗产品这一里程碑式的出海事件鼓舞了业界可是,雪松Kinorense的美国上市之路也遭遇波折,一度将PDUFA从2021年11月29日推迟至2022年2月28日期间双方多次沟通,并于2021年10月进行了重大调整

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由于FDA延期不涉及临床数据层面,意味着雪松Kinorense的临床试验结果仍被FDA认可推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细胞治疗的监管审查趋于更加谨慎,或者审查过程可能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建勇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创新型药企在进行临床试验时,要有充足的现金流,对产品有信心,也就是说产品的基础研究一定要扎实另外,出海一定要有一定的计划,而不是跟风在考虑出海之前,必须符合国际规则和标准,否则很容易失败

在新药监管政策启动的产业变革下,商业化能力强的跨国企业与深度参与本土创新药研发的中国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推动新药研发,上市,出海,快速惠及患者,已成为行业新趋势例如,华灵药业与拜耳就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型糖尿病治疗药物Dozza Gleevec达成战略合作,和记药业与阿斯利康就中国首个选择性MET抑制剂sevotinib达成战略合作,立信药业与美国转折点公司就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LM—302达成海外独家授权合作

和记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维国博士在上述论坛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伴随着医药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利好政策频出,中国创新药R&D和上市步伐加快,国产创新药经历了从跟随到并驾齐驱再到现在领跑的新阶段。

中国的创新和黄,作为个人,还是很乐观的越来越多的原始创新将走出国门但是,基于目前的情况,仍然有许多障碍和许多环境影响所以,不管是我们自己做还是和包括阿斯利康在内的国际大公司合作,我想我们都可以选择如果双方合作顺利,我们也可以实现‘1+1GT,2 '的效果苏维国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药企出海观察|本土创新药加速“出海”如何才能打造“中国好药”新模式?82个新分子首次在国内上市